行業新聞返回
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90199萬人,占63.89%;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,占36.11%。與2010年相比,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,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,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.21個百分點。
隨著城鎮化、工業化的加速推進,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土地,以老人和婦女兒童為主的留守隊伍在農村人口中所占比例增高,加上新生代農民工“跳出農門”的愿望日益強烈,未來誰來種地、怎么種?未來的鄉村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呢?這一串串的憂慮與疑問由此而來。
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,國家歷來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,尤其現在面臨人口老齡化、農村勞動力減少等挑戰。因此,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助農惠農政策正在指向吸引人才、吸引資金往農業領域流入,比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,大力實施鄉村振興,推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,智慧農業發展趨勢日益明顯,未來的農人、農業、鄉村將會如何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,其實我們早就可以預測。
未來誰種地:新農人
誰是“新農人”?一方面是一批頭腦聰明,擅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,他們把農業作為職業,“玩轉”物聯網、智能農機等智慧農業技術,成為發展智慧農業服務的“新主人”;另一方面,是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。新型經營主體立足自身實際,專攻耕種收等細分領域,是發展智慧農業的生力軍。
農業人口減少與之伴隨的是,各地正在蓬勃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。龍頭企業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、農產品行業協會等,不僅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,助推了耕作技術進步,更延長了農業產業鏈,增強了農民在市場中的議價權,提升了農業比較效益,從而將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地引向農業。
未來如何種地:新農具
點開屏幕,衛星“眨眨眼”,地塊分布、苗情長勢立馬就一清二楚。傳感器實時收集濕度、溫度等信息,濃縮成一張張曲線圖,號準脈“對癥下藥”。手指動一動,輸入氮磷鉀比重,不遠處的配肥機隆隆作響……莊稼“缺什么補什么”,精細化耕種,未來的農業經營方式將更多地趨于科技化、自動化,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工和勞力,并且能精準把握作物生長規律,實現增產增效。
· 物聯網系統
農業生產物聯控制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,通過各種無線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、溫度、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的生長狀況等信息,遠程監控生產環境。將采集的參數和信息進行數字化轉化后,實時傳輸網絡平臺進行匯合整合,利用農業專家智能系統按照農產品生長的各項指標要求,進行實時、定量、定位云計算處理,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 農業設備自動開啟或關閉,實現智能化、自動化農業生產過程。
· 水肥一體化
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澆水和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,具有省肥節水、省工省力、省時省電、增產高效的特點。與傳統灌溉施肥措施相比: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提高水肥利用率,保證水分、養分均衡供應每棵作物,從而省水省肥,降低農藥用量,使農產品更加安全。
· 病蟲害遙感監測
病蟲害是影響作物產量的直接因素,是世界各國的主要農業災害之一。大規模的病蟲害會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。利用遙感監測技術跟追病蟲害進展情況,有利于展開精準治理工作,做到及時發現、及時處理,也有利于早期防治。
· AI智能
AI圖像識別能力與農業生產相結合,搭建狀態智能判斷、危險狀況預警、資產快速盤點等應用,提高效率,降低風險。
未來的農產品:新農作
步入二十一世紀,人們的觀念已經從“吃得飽”向“吃的好”、“吃得安全”上轉變。在人們對于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的今天,農產品成為了被關注的重點。未來的農產品,是在科技智慧的保駕護航下,不施肥、不打藥,溫濕適宜,光照舒適,微風和煦,是在最適宜的環境中“健康”成長的農產品,不僅產量高,品質更是綠色健康。
未來的農產品也將“實名制”,每一件農產品在進入市場前會被貼上屬于它的獨一無二的身份標簽,農產品的身份證就是它的溯源檔案,透過溯源標簽可以看到這件農產品從品種的選育,到播種、收獲、加工、包裝、銷售等一系列的生產過程。這不僅可以讓消費者吃得放心,而且有“身份證”的農產品也會更受歡迎,對于生產企業而言可以通過溯源營銷,消費者掃碼獲得獎勵、加入品牌私域社群等等。未來農產品的營銷形式將花樣層出,傳統農業不再“傳統”。
科技的發展和應用,將讓傳統農業得以從“靠天吃飯”向“靠技術吃飯”轉變。中國是個農業大國,在政策支持下,科技將有力促進中國向農業強國邁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