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新聞返回
現如今國家人口老齡化日愈嚴重,鼓勵生育計劃出現后,也并未解決這一問題,農村人口大量遷徙城市定居,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大不如前,國家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視,著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,用機械代替人力生產,解放農民雙手,推動農業科技,提升農產品產量。
科學不斷改革創新,農業的發展不容許止步不前,合理利用科學技術,在實現產量和質量會實現的質的飛躍,增產即是增收的同時,也能緩解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影響。
針對農業發展,《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(2021-2035年)》中提到,到2035年,通過持續改造提升,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,綠色農田、數字農田建設模式的進一步普及,支持兩聲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,形成更高層次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。
在此規劃中有提及重點推進物聯網、大數據、移動互聯網、智能控制、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田建設中的應用。這句話用四字概括,就是智慧農業。據數據統計,時間截止2021年,農業物聯網設備安裝數量將要達到8000萬臺,年均增長20%。由此可見,智慧農業在農業領域作出的貢獻。
智慧農業不是在農業中增加機械設備,就可以稱作智慧農業,而是結合物聯網技術,計算機技術,云技術,傳感器技術,大數據傳輸等,綜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智慧農業產業鏈,從植物的培育到最后收獲,將這些技術運用到整個過程,實現智能化農業生產,顛覆傳統農業的勞作方式,達到增產增收目的。
首先來看看傳統農業與智慧農業的區別:
傳統農業:
作業過程中管理粗放,靠一代人的經驗。
作業過程中依據天氣預報斷定天氣,無法對土壤,空氣,光照作出合理有效的判斷。
傳統農業勞動強度大,時間長。
食品安全問題難以保障,水肥農藥噴灑靠感知,對環境污染大。
智慧農業:
管理細致,可監測農作物所處環境的各項因素。
記錄上傳存儲數據,方便農業人員隨時查看。
監測蟲情病害,進行AI監測。
如果是室溫智能大棚,可實現自動化管理作物種植,自動調節溫濕度,光照,水肥等必要條件。
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,現場數據圖像統計有利農產品追溯。
科技帶動社會發展,很多人在看到科技帶動農業發展時,會擔憂人工需求變少,勞動力會剩余,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,勞動力明顯不足,智慧農業在彌補這一缺憾的同時,還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,帶動農業發展。畢竟,在真正的現實中,又有多少年輕人愿意繼續接受背朝黃土的勞作呢,如果能過利用自己手中的技術,促進農業的發展,將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,讓中國的農業發展越來越繁榮
【來源:網絡轉載】